酷到底是啥?能吃吗?其实很多人能够大体感受到酷是什么,但就是怎么也说不清楚,如果非要憋出一个字来,那就只能是:哇!
是的,酷,实在是太酷了,酷到没法用语言来形容,也许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是酷的精髓之一吧。
酷这个特性,思维比较传统的人可能听起来有点长不大的感觉,因为它容易让人联想到变形金刚、科比81分、独孤九剑、宇宙飞船、未来战士……各种童年幻想一个个蹦出来。后来,上完学之后,这些幻想慢慢地消失了,然后酷就越来越成为浮云了。
是的,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的阉割之后,基本上对酷就不抱有太多的幻想了。可是,有些国家的教育比较注重个性的表达,所以酷这个东西可以延伸到学校外,成为让人成瘾的产品,比如苹果手机。
是的,酷的本质就是创新,就是意想不到、推陈出新、独一无二、颠覆传统、铲除教条化、消灭常言道、重整游戏规则、小时候的梦、think different、WOW……或者是它们的组合。
听说在硅谷,酷是遍地都有的东西,它们都是创造力的孩子。
那么,酷这么神奇的东西,到底是怎么整出来的呢?怎么才能让一个设计或者一个产品比别人家要酷一点呢?
看看下面两个水瓶。左边是标准矿泉水瓶设计:高,透明,瓶身有些褶皱;右边的设计则有点反常规而行,时髦的铝外壳状如一个锥形烧瓶。若问人们哪个瓶子比较酷,右边那个肯定毫不费劲地脱颖而出——即便两个瓶子的功能并无不同。
那么,究竟是什么因素,让某个设计比另一个设计更酷?这个问题并不好回答,你很可能会说因为右边的瓶子比较不寻常。但想象一下,一个袋鼠形状的水瓶也很不寻常,你却不一定会认为它很酷。所以,要加入“酷”的行列,与众不同并不够。
事实上,是远远不够。对于“酷学”的研究,行为科学家总结出了不少理论,最后,基本上将此现象归结成四个原因。
首先,“酷”是一种社会知觉,而不是固有特质。所以,蓝带啤酒始终是蓝带啤酒,直至波特兰潮人喜欢上它之后,它才变得酷起来。
其次,“酷”是相对而言的。两件同样来自沃尔玛的T恤,一件可能比另一件要酷,而比起H&M一件T恤,两件T恤又逊色了(而这件H&M的T恤可能又比不上另一件H&M的T恤)。
第三,“酷”几乎是普遍受人认可的;最后,酷的事物通常都偏离常规。
关键似乎在于最后一点,即“酷”的非常规性。但在过去,关于这一点的定义很模糊不清。从我们所说的袋鼠状水瓶或如赛格威体感车这种怪异产品身上,我们可以看出,光是打破常规并不能造就所谓的“酷”。而且,说实话,太过脱离常规的设计或品牌不仅可能让人觉得不酷,甚至可能引起人们的厌恶之情。
近来,市场营销专家加勒·沃伦和玛格丽特·C·坎贝尔尝试更精确地理解“常规”与“酷”之间的联系。他们做了六个实验,比较了消费者产品(如上面所说的矿泉水瓶),“酷”等级(比如,右边的水瓶等级比左边的高)和参与者的反应。最后,沃伦和坎贝尔总结出酷的设计有着“恰如其分”的非常规性——也就是说,这些设计一方面挑战了不必要的规范,本身又不过于极端。
“要做到‘酷’,必须把握好一种微妙的平衡,即以一种能为人喜爱或至少为社会接受的方式展示自己的独特个性,”沃伦告诉Co.Design。
在一个生动的实验中,研究人员向参与者介绍了四个虚构时尚品牌。每个品牌都被赋予一种描述,可归结为稍微非常规,中度非常规,高度非常规以及极端非常规。“稍微”非常规的描述基本上就是市场上常见的规范广告词,“中度”非常规仍遵循了“常规”的规范,而“高度”非常规则藐视了常规。“极端”非常规的品牌通常会引起争议。
沃伦和坎贝尔发现,处于中间的品牌最容易得到“酷”的认可:既非过于常规,也不过于偏离常规。一个中度非常规的品牌比传统品牌要酷,而高度非常规的品牌则比极端和备受争议的品牌要酷。而且,该模式对任何人(即参与者)都适用,无论这个人是否有着反文化个性。换句话说,即便将挑战常规当作一种生活方式的人,也不总是认为极端非常规意味着酷。
设计师要设计出酷的产品,必须了解与受众相关的两件事。第一,什么是受众所认为的“常规”?(这时,设计可以稍微脱离常规。)其次,观众对“反常”边界的认知。(这意味着,设计不该越过这条边界。)就水瓶设计来说,“锥形烧瓶”脱离了常规的矿泉水瓶设计,但又不出格到越过“袋鼠状水瓶”的边界。(这个瓶子实际上是喜力的设计。)
“好的产品设计师都非常了解这个‘潜规则’”,沃伦说。“我觉得,许多设计师都尝试设计或创造出与众不同,却又能为人所接受或理解的东西。”
消费者设计师永远在担心,长远来看,过多的“酷”不是一件好事。一个定位为“酷”的设计会挪动“常规”的界线,接着,该设计会被千万人模仿,以至于不可避免地落入常规。这时,从定义上来说,这个设计就不酷了。正是这种典型的主流反弹,使得曾名噪一时的偶像破坏者——如苹果和谷歌——必须千方百计地保持脱离常规。
“若你极好地把握了平衡,那么所谓的‘酷’很可能并不能持久,”沃伦说,“因为你将改变大众对常规的认知。”
最后总结一下:酷是恰到好处的反常规,要酷首先保证不要让人哭。在手机上装两个轮子,在啤酒瓶上加个把手,在牛奶中加入三聚氰胺,把剃须刀做成风筒的形状……这些都很大胆,也很与众不同,可是会让人哭笑都难受。在受众能够理解的范围内进行创新,才能够让酷蹦出来。那些天地万物间最普遍的规律,就不要去动它了。